“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讲卫生……” “有创呼吸机管路一用一消毒,无创的送供应室等离子消毒……” “新冠肺炎职业暴露处理,如有喷溅,在污染区立即冲洗,并用无痛碘伏消毒眼结膜……保护好自己,我们还要一起走很远的路,吃很多的饭……” 这是院感部部长周宗对中冶医院、宝山区院感群、援鄂护士“碎碎念”的冰山一角。她说,防护措施必须不断强化才能真正形成习惯,不怕别人说我烦,我们的目标是医护“零感染”! 医院干部群里的“灵魂三问” “戴口罩了吗?洗手了吗?周围有人高烧或咳嗽吗?”这是抗疫初期周宗在干部群里每天叨叨的三句话,被称为每日“灵魂三问”。 三问背后,是对疫情本质的清醒认知。抗疫,要“高筑墙、广积粮”,做好防护是第一要务。 作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的学组委员,周宗有着职业的敏感。她从12月份就开始关注武汉疫情。2020年1月16日,院感部与医教部一起举行了不明原因肺炎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及应急演练,提出:落实门急诊分诊、加强手卫生、引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佩戴外科口罩、加强病区和诊室的通风消毒。1月18日去区里开会时,她和医教部的同志便戴上了口罩,引得与会众人侧目而视。1月19日,医院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面对此次培训对象范围广、知识层次差异大、培训内容接受能力不一的现状,她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一一给予针对性讲解。特别是对保安、保洁,在PPT中加入大量通俗易懂的图片,还辅以现场讲解,力争让未受过医学教育的人都能听明白。 防护重要,但习惯更强大。院感部和医教部、护理部定期下科室督查,看到有人用污染的手揉眼睛、摸头发、吃苹果,她赶紧提醒,看到有人穿防护服在办公室休息,她赶紧制止。制止不说,还要发医院群广而告之。对事不对人,目的是警示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她告诫每一名踏进中冶医院工作的员工,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在这里工作,只有做好个人防护,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她不断强调“提高防护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 “碎碎念”里都是爱,不过为了护你周全。 许多科主任对科里人说,这个女人‘精’着呢,她过来说啥,你们只管听话照做就不会有错! 宝山院感群里的“妈妈式关怀” “周老师,你们的消化内镜是如何灭菌的?” “周老师,我们医院要改造隔离病区,您帮我看看这个方案可行不?” …… 除了做好本院疫情防控措施制订、培训指导、监督检查、问题回复,不仅仅是自己医院的工作群,还有宝山院感群里,周宗每天几乎18小时在线,回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0点前没休息过,凌晨2、3点接电话救急是常事儿,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下,血压一度飙升到160/120mmHg。 不怪大家问题多,对新冠病毒的认识需要过程。短时间里防控各种通知、资料和新知识层出不穷,确实让不少人招架不住。打铁先要自身硬。周宗下了苦功夫,每天都要消化新文件,少则2~3份、多则5~6份。她逐句学习,反复琢磨比较,结合国家规范和医院实际,与医教部、护理部的同仁们及时撰写和制作本院防控方案、各种应急流程、不同区域个人防护用品指导等各级各类文件20余份。抗击疫情以来,周宗几乎看完了人生中所有的防护用品,看懂了国内外医疗器械标识、标签和符号,同时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先后6个版本的标准、诊疗7个版本的标准、各专业的新冠期间防控指导意见、消毒工作的通知、防护物资的选择及紧急替代等资料,她全部熟记于心,信手拈来,有问必答,有答必准。宝山区院感组组长王海健称赞她是“妈妈式关怀”。宝山援鄂医疗队队长赵波说:“周老师总是把大家搞得舒舒服服的,直接拿来,连脑子都不用动了!” 作为院感专家,她还参与区卫健委的疫情防控技术指导、督查等工作,帮助区内医院一起努力做到全院、全员、全过程防控。 有人不解,自己累得要死,还有闲心管别人? 周宗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整个宝山都是抗疫“共同体”,大家都做好了,我们的防线才会更加牢固! 一群人一盘棋一条心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边天天忙着培训、督查、碎碎念,那边就顾不了许多了。 春节期间,周宗的母亲来医院做血透。她忙得把接母亲的事儿给忘了。77岁的老母亲眼神儿不大好,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脸上磕了个口子,鲜血直流。她接到电话,赶紧带着母亲去缝合伤口,缝完伤,送老人家回家后又立即回办公室做她的工作。血透中心的护士长李士芹知道后说:“周老师,您放心忙去吧,老人家交给我们就行了!”老人做血透都是护士照顾,连母亲伤口拆线都是外科护士长边颖帮忙拆的。 有段时间,周宗天天忙得不可开交,经常下午两点了还没吃上午饭。9号楼的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等她回到办公室,同事送来了热好的粥、煮好的鸡蛋面,连水果也是洗干净、切好了给她端过来。 一群人、一盘棋、一条心!这一仗,打不赢才怪! 图一:周宗在做疫情防控院感知识专题培训。 图二:周宗部长在讲解指导疫情防控区域消毒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