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星球闪耀的苍穹中,苏东坡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博大的文人气质和宽广的胸怀,也造就了他跨时代的伟大。 21岁中进士,苏东坡真可谓少年得志,而且以诗、词名扬天下,按理说应该前程一片大好,但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敢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儒家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重视政策的实际效果,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但他没有像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辞黄鹤楼。”云游天下,寄情上水进行自我解脱,更没有像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自身,沉舟彻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的伤怀感叹。 他以平和的心态外贬荆楚,即有“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乐观与自嘲,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自信,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施展驰骋疆场的舞台,不然他一定会成为范仲淹、岳飞、辛弃疾一样上马能杀敌报国,下马善饮酒赋诗的英雄。“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多少后人壮怀激烈、热血澎湃。 苏东坡在外任时,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经历人间的聚散离合、生离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念,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是苏东坡千古流传的思念早逝妻子的词,让多少读者伤心落泪,暗自伤神,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是道尽了人世间聚散离合,苦乐年华。但更多的是苏东坡对生活的独特领悟,乐观向上,寄情诗书。即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超时空的幻想,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细细品味、感悟人生的哲理。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定风波》是苏东坡写给好友王定国侍女寓娘的词,当时苏东坡去拜访外贬岭南回到京城的好友王定国,席间他问王定国及其家人:“这几年你们在瘴气弥漫的岭南生活一定非常艰苦,很想念家乡吧。”,没想到旁边与王定国一起回京的侍女寓娘却道:“岭南也好,京城也罢,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大为震惊,幡然觉醒,便写这首词赠给寓娘。 没想到多年后,62岁的东坡居士,被贬到比岭南更远孤悬海外的瘴疠之地——海南岛,虽然也有痛苦和抱怨,但更多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心灵的放飞,爱美景,享用美食,吟诗作赋,写字画画,自酿美酒与黎族同胞欢愉。而他的幽默、诙谐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吃过蚝肉,觉得空前美味,于是告诫儿子要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谛海南,分我此美。”,这是难于超越的幽默,充满童趣。因为海南黎氏兄弟非常敬佩苏东坡的人品学问,所以在海南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乐趣,“坐上客长满,杯中酒不空。”。 苏轼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理家思想盛行的时代,他却超然世外,在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不断升华,豪迈旷达,而又和而不同, 飘逸洒脱,即使实在晚年被贬斥到距离朝廷最远的荒凉海岛,他依然在这种逆境绝境中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人生不失应有的价值本质,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海南万里真吾乡”“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想,苏东坡的文化人生哲学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确实值得我们长期奔波在国内外项目工作的冶建兄弟们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