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宝冶第三代”,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建武钢、战攀钢,最终在长江口宝钢落下了脚。我童年的记忆充满了宝冶烙印,印着“十九冶建设公司”的搪瓷杯子,妈妈小心翼翼捧回食堂做的大冰砖,宝冶大院里的一场场露天电影,第一次分到公房时全家的喜悦……这些都成了串连我美好记忆的珍珠,闪亮而宝贵。 2008年,检修分公司开展了一次寻根之旅,让公司优秀的青年赴攀枝花十九冶学习交流。时隔多年,当这次寻根之旅的力量在体内逐渐发酵扩散时,才明白此次跋涉所夹杂着的深厚感情、隆重而富有仪式感的传承意义。 火车带着我们20几个年轻人翻山越岭,穿过无数个山洞,来到了阳光之城攀枝花。这个以花为名的城市一扫当初我们对它贫困落后的印象,给我们带来惊艳,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于此,大气磅礴;攀枝花浓艳多姿,英姿飒爽;高楼鳞次栉比,朝气蓬勃。原来,这就是父辈口中的“渡口”,一个见证了人定胜天奇迹发生的地方,一个化平凡为神奇的地方,一个让一代人抛洒热血与青春的地方。我惊奇的发现,虽是第一次到此,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好似来过千百回,我注定与它血脉相连。 接待我们的是时任十九冶副总工程师李铁,他风趣幽默,朴实热情,在介绍厂史时如数家珍,时而轻柔缓和,时而情绪高涨,讲到动情时,他自己也有些哽咽。他哪里是在讲厂史,分明是在讲一个属于他的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一段家史,满满的全是他对企业的刚毅赤诚与肝胆相照,我们听得入神。为了让我们能更了解传承脉络,李铁为我们播放了十九冶成立四十周年的献礼大片---记录十九冶建设攀钢及发展创新的纪录片。这部记录片调阅了中央档案馆里的大量珍贵历史资料,朴实而真挚,蜿蜒而苍劲,长情而恢弘,全篇没有一句煽情的言语,却让你不得不为曾经燃烧的岁月鼓掌喝彩。 影片的开头是毛主席在1964年6月的中央会议上,做出建设三线攀枝花的指示,一声令下,国家各部委领导考察、调研、选址。影片画面转至攀枝花,崇山峻岭、山峦叠嶂,你根本无法想象在这样一个大山里,日后将会建起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背景下,奇迹在一点一点的发生,冶金部等10个部和川滇两省调集了5万多名建设者和铁道兵部队,日夜兼程怀着为国效力的万丈豪情,扛着红旗唱着歌像当年子弟兵奔赴战场一样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汇集到攀枝花,在崇山峻岭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炸山、修路、架桥,建造钢厂的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入建设工地,可道路崎岖、山路坎坷,非交通工具所能达,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肩扛扁担,一担担艰辛的运输物资。遇到大件设备,大伙齐心协力,喊着口号,一步一停艰难移动,在钢铁构件之下的是比钢铁还坚硬的血肉之躯,正是他们撑起了这座钢城。 当画面定格在了建设者的日常生活时,我看到了,常在父母嘴里念叨的“干打垒”---就是用泥和稻草做出的土胚房;我看到了,建设者啃着馒头就着白水;我看到了,堆积成山被磨破球鞋;这时才慢慢理解父亲提及那段建设攀钢的经历时,总是低声若有所思地说“太苦了!”的原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这就是当年建设者的真实写照。此时,一位建设者表情特写跃然眼前,虽面孔黝黑布满尘土,头发凌乱,但他眼神中透着的坚定,好似一道光芒,分明让我看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霸气。 是的,那个画面我终生难忘!当第一炉铁水喷薄而出,顿时间整个钢厂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高高抛起草帽,挥舞着毛巾,铁水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他们笑中带泪、泪中有笑,建设者的眼神纯净而坚定,他们肩负使命,勇担重任,用坚韧的毅力与勤劳的双手“战天斗地”,头顶烈日、脚踏荒山,他们没有哭;大雨瓢泼,山洪咆哮,他们没有退缩;病痛来袭,家人呼唤,他们没有离去,他们是最平凡的人,却是最伟大的人,是他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连一平方公里平地都没有的攀枝花,依山而建了2.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钢城。影片至此,在座的所有青年的眼眶都湿润了,是深深地感动,是满满的骄傲,更是无限的敬意…… 是的,就是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它是钢铁的意志,是大海的胸怀,无私的奉献,无畏的担当,它由一个个故事穿成的历史,是撑起上海宝冶的脊梁,更是一本生动的宝冶教科书,带领我们肩负国家的使命勇往无前。正是这股薪火相传的力量,引领上海宝冶沿长江而来,纵横驰骋六十载,70、80年代宝钢建设功勋卓越,书写了独属宝冶的“高炉传奇”;90、00年代开拓市场勇立潮头,完成了由冶建到民建的华丽转身;2015年,全国布局厚积薄发,形成“总承包公司—专业品牌公司—资源配套公司”协同发展新格局。 是的,上海宝冶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建设排头兵,用一个个精品工程,谱写中国建设最强音。在“合创文化”的指引下,全体宝冶人必将荣辱与共,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没有彷徨,我们重任在肩;不曾懈怠,我们矢志开拓;合心合行,我们勇攀高峰。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传承了一代代宝冶人生生不息的梦想,坚持不懈的追求,矢志不渝的信念。 
优秀青年代表赴攀枝花十九冶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