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先争优 > 时代先锋 > 劳动模范
八年磨砺 练就“火眼金睛”
作者:[张尊元] 阅读数: 日期:[2016/6/20]

               ——记上海市劳动模范  李士伟

  他1958年出生,原上钢一厂二炼钢厂甲班1号炉炉长,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冶金局先进生产者、上钢一厂十大标兵、质量标兵、青年岗位标兵、优秀炼钢工、操作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1990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青年时代的梦想与光辉岁月
  1979年1月15日,李士伟来到上海第一钢铁厂二炼钢转炉车间工作,那年他才21岁。第一天上班,登上转炉平台,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恶劣的环境一下子打破了他对炼钢的浪漫想象,尤其是那种辐射热,像一支支钢针刺的眼睛和皮肤生疼,还有那飞溅的钢花,稍不小心落到身上,就是一个燎泡。几个月下来,他才慢慢地摸到了一些门道,身边的老师傅对他热心传授技术和炉前老党员那种忘我的工作热情,使他觉得,炼钢的确是个技术活,并暗暗立下了“学习一流的炼钢技术,做一流的炼钢工人,干出一流的成绩”的志向。从此,他的青春和火红的钢水、飞溅的钢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炼钢厂的炉前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每个炼钢炉前,有一个炉长,四名助手,炉长是技术水平最高的。下面是一助手、二助手、三助手、末助手,新工人都要从末助手干起,为了使自己尽快掌握技术,提升级别,组里的活,他不管份内份外,总是干在前面。半年下来,三助手以下的活计都掌握的得心应手了,入厂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入厂不到四年,他被破格提为炼钢炉长,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炉长。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1983年,25岁的李士伟被破格提拔,成为上钢一厂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当年在全厂技术大比武中,他10次目测炉温误差不过5摄氏度,最准的一次连1摄氏度都不差,当时,目测钢水温度是炼钢的最关键技术,炼钢过程中温度在1600-1700摄氏度之间,而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摄氏度。这是别人教不了的硬本事,李士伟一炉接一炉地盯,学习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经过八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他练就一番火眼金睛的本领,通过目测能准确判断出铁水成分、钢水温度、含碳量等一些平时需要等化验报告才知道的数据。经过与化验报告比对,目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一炉盯下来,眼睛就被刺得生疼,可李士伟硬是连盯好几炉,盯得眼睛又红又肿,直到现在都见不了强光。
  他用了4年时间,打破了"培养一名炉长最少需要十年的记录"。炉长一职赋予李士伟更多的是责任。炼钢工作紧张而危险,他每一炉都要亲自指挥,一分钟也不让别人替,有时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多年的饮食不规律让他落下了胃病,一受凉便会揪心地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这样,担任炉长期间,李士伟从来都是早来晚走,刻苦钻研炼钢技术。他在前辈炼钢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创立了“两控制、三计算、四观察”的炼钢方法。该方法结束了公司二炼钢厂建厂50多年来,完全依靠经验炼钢的历史。
  “知识改变命运,只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工人也能成专家。”谁都知道,炼钢工人苦,累。顶一个班下来,常常筋疲力尽。可李士伟无论多苦多累,总要挤出时间学习。而打扑克、下象棋、看电视等这些常人的娱乐时间,他都用来读书了。在别人眼里,学习是一件苦事,对他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是学习让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1982年,二炼钢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淘汰所有的8吨空气侧吹小转炉,全部换成顶底复合吹炼15吨氧气转炉。当时,这是容量、工艺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厂党委决定,让他们小组炼第一炉钢,仅给了三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他们既激动,又有很大压力。李士伟深知这炉钢的分量,啥也没说,一头扎进了新厂房,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氧气转炉生产的有关资料和规程,不断地寻找机会到其他单位观察类似转炉的生产操作,密切关注操作人员工作时的每一招、每一式,晚上又拿起《炼钢原理》、《转炉炼钢500问》等书本挑灯夜读。那些日子,他把所有预想到的情况一一列出,记了厚厚一本学习笔记。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在原来经验炼钢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炼钢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正式开炉时,小组有序调试设备、装铁备料。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心冶炼,第一股钢水滚滚涌出,在场人员举手欢呼,忘情拥抱……
               壮年时代的党性与优良作风
  年轻的李士伟充满干劲,他工作的积极主动赢得了领导的赏识,被领导提拔为大班长负责整个二炼钢厂一线生产管理,这一呆就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直到2005年李士伟才退居二线,当了上钢一厂炉窑中心工会主席。
  二炼钢厂以冶炼普碳钢为主,生产品种多,劳动强度大,这就要求大班长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组织能力。李士伟当班长后,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对甲班的生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班后推迟一个多小时下班,一直等下道工序的钢水浇铸完毕才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炼就了一手目测判断钢水准确率达90%以上的过硬本领,基本做到了不等化验报告出来,他已经吃准了铁水成份,钢水温度,含碳量等一系列数据,为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急难险重”,是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考验。普碳钢是当时公司的主要生产内容,过去老厂一直沿用小转炉一一模铸冶炼,在大转炉一一连铸工艺生产条件下,能否大批量生产决定着整个公司的前途命运。两个攻关小组三次实验都失败了,这时领导找到了他,让他们小组啃下这块硬骨头。当时班内有人劝他别接,怕他丢了名声。但他没有推、没有拖,反复研究普碳钢的特性和原理,细心分析了前三次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出了是脱氧过程不合理造成的。在冶炼过程中,运用了“二次脱氧方法”取得成功,正品率达100%。其它如气体保护焊丝钢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攻克难关,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吨钢成本下降50元,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次冶炼中,他突然发现炉嘴漏水,炉内耐火砖刷刷掉渣。他立刻意识到,炉衬如果脱落,把炉体烧穿,漏掉一百多吨的钢水不说,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爆炸事故。生死时刻,人命关天。他没有大声张扬,而是尽量让自己镇静下来,告诉大伙停下手中的活,分成两个组,一组搬耐火砖,一组和耐火泥,准备补漏洞。大伙看着他凝重的表情,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这时,作为当时在场的唯一的共产党员,他毫不犹豫地扯上一件大衣,让别人给他浇上水,把身子整个裹住,冒着1600多度的高温,对准漏洞把和好的泥扔上去,一次、二次、三次……大衣袖子烤着了,再给他浇上水;脸和手烤出了泡,就一下一下沾凉水,经过40多分钟的战斗,炉嘴修好了,炉衬补好了,他也倒下了。大家后来谈起这事,都说危难之时还是共产党员经得住考验。
  多年来,他被公司授予功臣诸多荣誉称号,多次被公司和上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荣获了上海市劳动模范。他凭炼钢技术成名了,在上海周围的一些炼钢企业中也小有名气,有的私企老板找到他,年薪50多万元聘请,都被他一一谢绝了。
               中年时的进取心与师承带教
  为了尽快将熟练的炼钢技术传承下去,他利用业余时间专研冶金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撰写了《转炉高效护炉操作法》和《转炉护炉实用手册》等工法、操作规程,并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带领助手边操作边讲解,手把手进行传、帮、带。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全组人员的炼钢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在每次技术指标评比中,他们组始终名列全厂第一。他们的炉龄由6000炉提高到12000多炉,每年不仅可以节约500多吨的补炉材料,还挤出60多小时的炼钢时间。他当炉长时与他一块共事的10人中,现在已经有3人当了炉长,两人当了一助手,现在都挑起了全厂炼钢生产的大粱。组里有个刚来的大学生,干啥事都不太主动。李士伟就反复找他谈心,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手把手教技术。没几年,他从二助手到一助手,现在出去当炉长了,技术非常过硬,有的指标还超过了李士伟小组。有的人笑着说他增养了一个竞争对手,他说:“我脸上有光,谁当第一都是公司的光荣”。由于技术精湛,他被公司聘为炼钢操作技能专家,工人也能成才,工人也能当专家,这在青年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全厂青工学技术长技能的热情。
               新时期的担当与群众信任
  2000年后钢铁企业发展不是很稳定,他一波三折在2002年被调派至三转炉,那年是上钢一厂的新老生产线交替时的重要过渡阶段,既要满足产量,又要完成新产线的建设和运营。他不负重望勇挑重担,在保证老线正常生产产量的同时还要确保新线正常投入运转。他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了公司及宝钢不锈钢领导的好评。
  2005年因宝钢战略发展需要对上钢一厂进行改制,关停了三转炉,多名老同志工作成了新问题。但他没有忘记这些多年与他一起拼搏的老同志。他放弃了调任的机会,与600名老职工同甘共苦,决定留下为他们一起寻找新出路。
  就这样他带领了600多名老员工不断去适应新形势背景下的企业,不断激励员工努力学习新知识,认真培训新的操作技能。通过岗前培训顺利使得这600余名老员工得以转岗安置,他的付出为配合改制,稳定职工队伍做出了贡献,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 
  李士伟在做普通工人时就时常与同事打成一片,待人诚恳,做领导更是平易近人,毫无领导的架子,在任工会主席期间积极为一线员工谋求福利。2011年公司招录一批甘肃青工,当时李主席对他们十分关心和照顾,对他们的饮食起居都特别上心。每逢过节时,他都不忘去宿舍看望他们,亲自为他们递上节日大礼包,送去一声问候,送上一份祝福。
  李士伟吃苦耐劳,无怨无悔为企业奉献的光荣故事,值得我们当代80、90后年轻人学习,他忠于企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他代表了老一代炼钢工人优良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那种吃苦在前的共产党员精神,值得年轻党员干部学习。

现场工作场景

技术交流探讨

生活场景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信息:
中冶宝钢技术员工被授予2018“上海工匠”荣誉称号 [18/09/30]
中冶宝钢技术劳模工作室喜获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18/03/20]
中国冶建协会网刊载中冶宝钢技术80后焊接高级技师马海侃成长之路 [18/01/23]
在平凡岗位上走出来的高级焊工 [18/01/22]
中冶宝钢技术“上海工匠”喜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18/01/09]
汗水浇灌梦想 焊花书写青春 [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