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先争优 > 时代先锋 > 劳动模范
让技术创新薪火相传
作者:[方刚] 阅读数: 日期:[2016/6/28]

               ——记上海市劳动模范  童家荣
  创新抢市场,工匠铸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冶金专业特种装备制造领域竞争尤为激烈,其中中冶宝钢技术重型机械分公司(简称“中冶重机”)经历十多年的市场挑战和技术积淀,成为目前国内外知名的冶金装备制造品牌。品牌的铸造离不开能工巧匠的奉献,童家荣就是其中之一。从业43年来,爱岗敬业、踏实钻研、忠诚勤奋、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身上拥有太多的光环:从工种状元到技术能手,荣获过从上海市到全国各级技术能手称号;从技师到高级技师,接收到从中冶集团到国家劳动部各级技师聘书;从上海市劳动模范到优秀共产党员,每次进步都折射出他至臻的工作态度。他是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是实习生的好导师,是员工的好兄弟。他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众多的创新成果,并希望将其与创新精神一起薪火相传,因为他认为“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让优良传统闪光的劳动模范
  童家荣1972年参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4820军工厂担任车床工、镗床工。1978年开始,他参与了国防科工委和海军装备技术部潜艇部件国产化的研究试制工作,特别是在大功率发动机缸盖高强螺栓的试制过程中,为振兴国防事业做出过贡献。1982年他调入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工作,将在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带到宝冶。他先后参与了宝钢一期、二期、三期的工程建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
  在童家荣身上不但有军人的纪律与原则,更具有工人阶级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敢打敢拼的优良传统,两者在其身上交相辉映。从业40多年来,他立足机械制造加工岗位努力专研技术,用好技术,曾在军工战线参加过海军装备技术的潜艇部件的研制,调入宝钢建设工地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使他在高难度加工件,以及大型冶金设备现场修复加工和大型工件焊后机械加工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成为了一名工种状元和技术工人的领头羊,他能始终立足生产一线并结合生产需要研制开发各种实用型的项目。
  诸如可移动式镗孔设备组装设计,大型卷管压头机的研发,专用轧辊车磨机功能开发,多功能可移动铣削机研制,多功能焊接变位机设计开发,实用型重型落地镗铣设备功能开发等项目。并利用这些技术开发项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技术难题。在完成高炉进口不锈钢通风系统主要部件的加工;热轧机滚道架不锈钢堆焊层的防焊接变型及机加工工艺方案;100吨大型抱罐车举升臂本体铣削加工工艺;废钢链板输送机细长链板轴快速加工工装设计;大型钢包台车轮子安装面铣削加工;3000吨专用压机柱塞修复;进口60吨抱罐车转向销孔移动式镗孔工艺;大型筒体焊后整体加工不翻身工艺;高炉脱水渣大型笼本体加工配套的定位芯轴工装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生产一线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冶金行业大型设备的制造、现场加工和修复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让业内人士惊叹的技术能手
  童家荣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却能释放出让外国人讶异,让国内同行折服的能量。在宝钢一期建设中,一组进口的高炉通风系统的部件由于超出公差精度范围无法组合,如果运回制造国返工不但成本高、周期长,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一期工程的按时竣工。当时情况下宝钢工程指挥部要求建设安装单位进行攻关解决,童家荣主动请战,经过仔细的现场测量后,迅速制定了严密的返修方案,同时自己设计专用的夹具,带领技术和施工团队共同攻关,为宝钢一期“85.9”投产提供了保障。
  在宝钢二期2050热轧轧机的安装时有2件热轧滑轨配重装置因尺寸精度超差无法安装,当时德方制造厂家的工程师在宝钢附近找了好几家机械加工厂委托返修,都因为精度要求高、体积庞大等原因无法承接。童家荣接到任务后马上组织人员,深入安装现场与德方专家一起研究返修方案。他们采取小型镗铣设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连续奋战两天两夜,顺利完成了返修任务,经安装试车后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其每米直线度误差控制在了0.02毫米以内,使德方专家竖起了大拇指,为确保宝钢二期91.6顺利投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德方专家爽快地在17万美元的结算单上签了字。
  2003年,公司承接了一批大型非标设备的加工制造任务,由于有些特大型构件需要焊后整体加工,而公司现有机床设备无法适应加工,只能委托外厂用大型落地镗铣设备加工,成本高,周期长,运输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童家荣创造性的提出了采用移动式铣削的概念,历经两年多的试验、失败、改进,最后终于成功开发出了移动式铣削机,巧妙的解决了用小机床加工大工件的难题,并获得了国家实用型知识产权。与大型机床设备相比较,移动式铣削设备具有成本低、移动灵活、便于组装、体积较小,能到现场加工服务等优点。在解决某核电设备公司委托公司协助制造的10米深基坑中间连接环安装面的平面铣削、德国西马克公司的大型轨道钢包台车车轮安装底面的铣削和车架称重沉台加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移动式铣削机投入使用十多年里,累计为公司节约外委加工费和运输费等共计90余万元。
  2006年,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外合资企业一台价值300多万元的3000吨液压机柱塞漏油,由于委托外面专业厂家修复报价过于昂贵,修复意义不大,欲进行报废处理,从维护总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他主动和领导沟通对此机器进行试修复。经过检查发现,重达10多吨的空心柱塞截面直径为920毫米,其长度达到4.5米。在公司现有机床上无法进行直接装夹。他冥思苦想,自行设计了无上盖中心托架,顺利解决了装夹难题,巧妙的实现了运用现有设备对工件进行加工,并成功完成修复。经过安装试车,一台300多万元欲报废的大型液压机在他手中奇迹般的“复活了”,而此次修复的成本仅为9万元左右。
  这一桩桩一件件,不但为国家、企业节约了成本,为项目抢回了工期,而且还一次次向外国专家和国内同行展示了中冶宝钢技术员工的胆魄和精湛的技艺。
              让技术落地开花的高级技师
  2012年,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为童家荣创立了中冶宝钢技术“首席技师工作室”,人员配置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组合模式。其中高级技师两人,技师一人,大学生技术员二人,中级工三人。该8人团队自工作室成立以来,童家荣利用自己深厚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组织工作室成员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开发以及“五小合理化建议”活动,并提出了坚持技术服务现场的理念,让积累的技术落地开花,将技术成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工作室成立至今,取得大小发明创造应用到现场的成果近30余项,其中较大的发明制造成果占6项;技术论文六篇,参与QC技术质量活动三次,实用型专利申报一项,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产首席技师工作室。
  大型钢厂渣处理滚筒是钢渣综合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设备,经过宝钢设计院、宝钢工程技术公司、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究和制造,获得国家级的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世界冶金行业也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宝钢工程技术公司签订了渣处理滚筒设备共同开发创新和加工制造的长期合作协议,中冶宝钢技术重型机械分公司承担滚筒设备的制造任务。以童家荣为主的技术团队编制出了滚筒设备制造加工工艺和过程质量控制方案,采用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特别对直径达8米,高近5米,重达76吨的大筒体焊后机加工,制定出细致严密的工艺方案和质量监控措施,大胆提出大筒体一次装夹加工完成的合理化建议,确保了滚筒设备的制造加工精度。总重近200吨的设备其装配后的形位公差精度经激光跟踪仪同心检测达到0.16毫米。在出口到印度JSW钢厂,韩国浦项钢厂、韩国光洋钢厂、台湾中龙钢厂、巴西钢厂和国内的马钢、宁钢、邯钢、梅钢、新疆八钢等各冶金企业的渣处理滚筒设备中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
  童家荣同志在技术方面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工作,他始终把得到的荣誉看作是自己新的工作起点,更加努力的往前跑,只要哪里遇到技术难点,他就会主动的想方设法的组织攻克,并形成“五小成果”,这也是工作室高产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已经成了40多年的职业习惯吧”。
              让创新精神传承的优秀党员
  如今,童家荣已界退休年龄,但他除了继续带头从事技术革新和创新发明外,还为培养年轻的技术人员发挥余热。他说就算退休了,也可以把自身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留给企业。多年来,通过言传身教,经过他“传、帮、带”的青工和实习生已有20多人。有些已走上了技术管理岗位或领导岗位,有些取得了技师或高级工的资格证书。2013年,他被评为“上海市人才计划首席技师”时说:“这是自己在技术工作道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培养接班人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让创新精神得到传承,就是这位优秀党员几十年来在技术道路上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和伟大心愿。并将其写成题为《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的人才培养心得。
  与时俱进、乐学好施是童家荣又一特点。他能在工作之余努力充电,研究学习最新焊接材料的运用和特殊合金材料的堆焊修补工艺,如大型中碳合金铸钢铸锻件的缺陷修补,不同材料的对接焊时的预热工艺等。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的基本要求,他努力学习电脑知识,对一些技术资料和培训资料的整理坚持自行完成编辑。在对年轻人培养方面更是倾囊相授,还将近年来在焊接方面的经验,有针对性的与之交流。他对行业内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也乐意学习和引进,以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党员,他始终与年轻人一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信息:
中冶宝钢技术员工被授予2018“上海工匠”荣誉称号 [18/09/30]
中冶宝钢技术劳模工作室喜获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18/03/20]
中国冶建协会网刊载中冶宝钢技术80后焊接高级技师马海侃成长之路 [18/01/23]
在平凡岗位上走出来的高级焊工 [18/01/22]
中冶宝钢技术“上海工匠”喜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18/01/09]
汗水浇灌梦想 焊花书写青春 [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