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先争优 > 时代先锋 > 劳动模范
打造“中冶重机”品牌的追梦人
作者:[佘月霞] 阅读数: 日期:[2016/7/12]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耿会良
  1998年的夏天,耿会良走出校门便迈进了中冶宝钢技术重型机械分公司(简称“中冶重机”)的大门,从此开使了他的职业生涯之路,从最初的生产作业人员、材料员、质检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机械研究所核心领头羊,再到如今的中冶宝钢技术重型机械分公司总工程师——成为公司技术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成长着。
  在十七年的工作历程里,他栉风沐雨,“羽翼”被锻炼得日益丰满。无论在何种岗位上,他始终以一种平常的心态,从不好高婺远,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得到领导及同事的高度认可。2004年获得全国冶金系统“青安杯”竞赛先进个人称号;2005-2006年度荣获中冶集团“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被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2007年荣获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新人奖”及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耿会良冶金特种机械创新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儒将风采  用心打造“中冶重机”品牌的实践者
  2008年对于耿会良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在他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之际,“中冶重机”品牌成功注册,标志着“中冶重机”系列产品在中华大地上正式生根开花结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冶重机”品牌在注册后的七年多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然而“中冶重机”品牌成功包含着无数人的努力与心血,尤其在“中冶重机”品牌成立之前为之努力、为其流汗的他们尤为辛苦。从10多年前一个年产值仅约3000多万的汽车修理厂起步发展到如今年产值3亿元的中冶宝钢技术重型机械分公司,其间历经了多次改制重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陆续制造出了系列抱罐车、系列铁水车、系列焊接式环保型渣缓冷设备等冶金专用机械装备产品,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冶重机”品牌 ,打破了国外多项技术垄断,真正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再到“智造”的转变。如今,“中冶重机”品牌产品正以卓尔不群的业绩稳坐同行业市场的头把交椅,大家深知,梦想的实现倾注了无数“追梦人”的辛劳和汗水,其间耿会良和他的团队为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大家眼中,耿会良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似乎没有多少武将的风采,然而他那儒将般的严谨、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却给人必胜的信心和力量。自2004年被聘任为主任设计师后,他深知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要有企业特色和品牌外,还须以科技研发带动企业创造品牌,他带领专家和工程师配合公司生产经营,开始了科研兴企之路的漫漫征程。多年来,在他主持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努力拼搏,在冶金渣处理环保设备领域成功自主开发出适合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抱罐车、铁水车系列、炉下清渣装载机遥控改造技术等,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垄断的局面,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得了多项中冶集团及上海市科技成果奖,2012年荣获第5届上海市宝山区发明创造专利实用新型二等奖,2014年荣获第6届上海市宝山区发明创造专利外观设计二等奖和上海市第26届发明赛金奖以及发明赛铜奖,并获得60多项技术专利,他牵头并参与的《BGC-100抱罐车研制》获得2009年中冶集团科技成果二等奖;《热态渣无轨化运输装备与工艺开发》获2015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为公司实现“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紧盯市场  倾力开展产品研发的带头人
  耿会良从做技术员起就深知,技术研发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各项技术研发中,他坚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严细思考。每一条技术要求,每一个流程,图纸上的任何一个小符号,他都要反复认真论证,直至得到充分结论。在设计邯钢冷轧厂酸洗线初步方案时,他连续奋战多个昼夜,一个个方案论证,一项项技术参数得到对方的认可,最终为公司赢得了该项目。后来,该技术方案成功转化为一种用于钢铁厂转驳剪切料和工业垃圾的SKC11L型专用吊斗车的技术支撑。
  作为公司核心研发部门——机械研究所的领头羊,他带领的队伍中有多名老法师——公司技术专家。耿会良也不甘落后,在日常工作中,他主动钻研特种运输车辆的研制、改装和非标设备相关业务知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积极加强自身对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掌握,遇到棘手问题,他虚心与老法师共同探讨,与现场技师研商,积极寻找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同时在设计工作上台阶方面他积极引入三维制图设计手段,积极引领公司的技术创新人员素质提升。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他会主动搭建技术桥梁,与大专院校及相关研究部门进行技术沟通联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进行上海电气临港核电设备水压试验工装研制时,他带领团队积极寻求外部技术支撑,向大学教授求教,引入力学建模分析,优化结构,降低设备用钢量,不仅满足了单位面积上承载400吨的技术要求,且大大减少了设备的造价投入,为重机分公司顺利承接此项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现场  勇于实践的技术工作者
  耿会良深知,现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持续的源泉和动力。他带领团队研发创新注重客户需求外,尤为注重扎根现场、了解产品的实际性能需要。
  转炉炼钢是各大钢厂生产的核心工序,转炉钢渣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宝钢炼钢厂生产时炉下每年都会产生上万吨废渣,这些废渣均由驾驶员操作装载机进入炉下清理,由于炉下存在高温粉尘和其他危险因素,清渣时必须停止转炉炼钢投料和吹氧等部分工序,因此提高转炉的生产率,实现转炉的不停炉清渣是保证炼钢产量的关键,为此宝钢提出研制转炉炼钢不停炉工艺。在多次进行现场考察后,耿会良认为可采取遥控改造,利用其远程控制功能来实现不停炉炉下清渣的需求。遥控改造系统还能适应转炉周围电器室较多、高粉尘、视线不清、强磁场以及较强的热辐射等恶劣环境,安全准确的执行各项遥控指令,百分之百模拟载体各项操作,实现不停炉清渣,从而解决制约产量的生产工序,并可大大改善作业环境中安全隐患对操作人员所带来的不利,降低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于是他将装载机遥控改造列为首选方案,为解决遥控改造多项遥控功能,他废寝忘食,制订了多种试验方案,和大家一起试验、论证、制作、安装、调试,经历了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完成了遥控改造。原本驾驶员在驾驶室才能完成的操纵方向盘控制装载机前进、后退、爬坡、转向、清渣、铲斗翻转等动作,现在只需摇动遥控杆即可完成。利用遥控装载机进行炉下清渣作业,不但减少了员工炉下清渣的危险性,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实现了不停炉炼钢,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耿会良的带领下,“中冶重机”已形成遥控改造系列成果:遥控履带式装载机、轮式装载机、破碎锤、吸盘吊、电动平车等等。其中由他牵头和参与的《新型履带装载机遥控技术》荣获2005年中冶集团科技成果奖;《履带式装载机遥控操作系统》荣获2005年“上海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轮式装载机遥控技术》荣获2006年中冶集团科技成果奖。2015年8月,由他带领的团队成功又完成了湛江钢铁的推土机和装载机遥控改造,为宝钢湛江钢铁生产的稳定顺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潜心研发  抱罐车“大满贯”的杰出贡献者
  2007年10月,“中冶重机”中标鞍钢2台100吨级超大型抱罐车制造项目。虽然有着多年制造抱罐车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但由于该车吨位超大,属国内首创,公司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完成任务,耿会良带领研发队伍多次现场考察、收集技术资料、研讨方案,开始设计、内部评审、外部审核,任何环节丝毫不敢马虎。由于抱罐车制造吨位越大,对整车动力性和制动可靠性以及对各种结构件加工工艺和制作精度要求也就越高,对于各种功能的需求也就越多,因此开发设计和制造难度也越大。耿会良和他的团队利用三维立体动画设计,采用移动式同轴镗孔制作工艺,控制铰接工作机构同心度和同轴度,通过前期策划制作详细的结构件制作方案,确保实际加工的预案标准,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对抱罐车车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保证整个车体结构更趋合理,增强可靠性。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发扬了科技人员的科技攻关创新精神,确保了100吨级抱罐车的研发成功。2008年1月,该车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业主组织的设计审查,并于6月份制造成功,一次性通过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强化试验,该车在鞍钢现场使用至今效果依然良好。“中冶重机”100吨抱罐车的研制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大吨位抱罐车制造技术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国内钢厂对国产抱罐车的需求,单台降本幅度达300万左右。100T铰接式抱罐车的下线,不仅一举奠定了“中冶重机”品牌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更为进一步研发及升级创造了先决条件。在上海市第22届优秀发明选拔赛上100T抱罐车获得了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继100T之后,2014年,110T抱罐车又顺利完成,再次打破了“中冶重机”的吨位记录。如今,在耿会良带领的技术研发团队不懈努力攻关下,已开发研制成功35吨级、45吨级、50吨级、60吨级、80级、100吨级、110吨级的抱罐车家族大满贯,形成了拖拉式、整体式和铰接式A/B/C系列抱罐车。各类抱罐车也成功应用在宝钢、鞍钢、太钢、邯钢、马钢、大连特钢、兴澄特钢,大冶有色、金川有色、富春江有色等几十家黑色和有色冶炼企业。“中冶重机”品牌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经过了耿会良十几年的努力。如今,抱罐车成为了“中冶重机”的一块金字招牌,驰骋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而耿会良也一举成为公司当任不让的“抱罐车专家”。
  随着近年“中冶重机”的发展目标逐步向特种设备和“非标”设备领域开拓,耿会良同志继续带领科研团队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项目。截至目前,由耿会良同志主持研发成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BGC系列抱罐车、SKC系列垃圾废料吊斗运输车、PBC系列铁水包运输车、焊接式环保型渣缓冷设备、YK系列工程机械遥控技术、SXTG系列拖挂车、HD系列10-13米核电专用水压试验装置等等,如今这些技术创新成果逐步转化为公司新的价值增长点。
               言传身教  科技开发注入活力的领路人
  身为“中冶重机”技术带头人的耿会良,他非常注重“团队”建设,促进共同进步。对待技术经验和设计经验,他从不吝啬和保守,经常与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起交流经验,沟通认识。对于他人请教的技术难题,他都会热情帮助,认真论证解答。曾经为了帮助解决一个设备技改中防倾翻的技术方案,他主动带队到现场,查找资料、现场测绘、耐心研究,连续奋战数日,直至最终迎刃而解。从事技术的人员因为工作的严谨性一般都不善言谈,耿会良同志初期亦如此,但谈起他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他却是如数家珍。他经常与新学生从运输、工程机械维修到备件修复,从遥控车系列、抱罐车系列到废料运输车系列,从双向拖挂车到全液压扒渣机、从轨道台车到滚筒设备,毫无保留将自己的研发心得体会与学生们分享,鼓舞了年轻技术人员的士气。他积极向上、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也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如今,一批批年轻技术人员脱颖而出,不断为公司科技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面向未来  追逐绿色“中冶重机”的追梦人
  在耿会良的带领下,“中冶重机”系列抱罐车在国内各大钢厂优秀的使用成绩单以及市场的掌声和捷报频频不断,还远销菲律宾、台湾等市场。然而成功的喜悦和职位的升迁未让耿会良停下追逐的脚步,如今他依然带领着机械研究所的同志们,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工作作风继续为公司打造“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钢铁服务企业作出新的贡献。围绕着冶金、大物流工艺装备,继续开发和利用系列产品来满足冶金行业的需求,并以大物流高效运输为指引,研发具有先进技术和智能化更高的低能耗、控污染系列“绿色”环保产品,力争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让已经走出国门的“中冶重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荣获表彰

工作场景

团队合影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信息:
中冶宝钢技术员工被授予2018“上海工匠”荣誉称号 [18/09/30]
中冶宝钢技术劳模工作室喜获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18/03/20]
中国冶建协会网刊载中冶宝钢技术80后焊接高级技师马海侃成长之路 [18/01/23]
在平凡岗位上走出来的高级焊工 [18/01/22]
中冶宝钢技术“上海工匠”喜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18/01/09]
汗水浇灌梦想 焊花书写青春 [18/01/03]